吃上冬至圆又长一岁啦 今天是冬至,昨日,泉州一些古风犹存的传统人家开始忙着搓圆子,市场上的圆子也卖得格外红火。 有些古大厝只有老伴俩,却也揉出了一大盆糯米粉加黏米粉,说是蒸好圆子后,嫁出去的女儿以及搬出去住的儿子儿媳们都要各送一份。大厝人家往往在冬至清晨,一家人聚在一起用圆子敬祖宗,然后再将圆子煮成浓浓一锅,馋嘴的小孩们就等着大饱口福吧。
到菜市场逛一圈,冬至的喜庆气氛扑面而来。红红白白的小圆子特别惹人喜爱,装成一袋袋,随处可见。有的河市妇女通宵做了一夜圆子,一大早呼姐唤姨踩着自行车载到市区来卖,一袋一斤左右,二三元钱,好卖得很。更有不少精明的商家现搓现卖,红、白、金黄三色圆子随你挑。一位老阿婆说,白色代表冬天,红色代表喜庆,金黄是这一两年才添的颜色,说是能带来财气。 二十四節氣之冬至~吃湯圓過暖冬
冬至圓
寒風冷汐汐 又擱是冬至 全家攏團圓 袂吃冬至圓
圓圓啊細綿綿 落鼎煮甜甜 吃了冬至圓 大家笑嘻嘻
冬至人搓圓,搓白圓,搓紅圓,圓仔搓圓圓,圓仔浮甜甜 大家吃甜甜,當過. 年。 」
冬至圓 小雪過了是大雪 大雪閣行到冬至 暗暝上介長 思念遠遠遠 圓仔思念來煮湯 一碗親情燒閣軟 一碗親情燒閣軟 「冬至寒霜來叫門 叫咱明年早打算 過去毋免問 未來在發光 冬至圓在逐粒圓 明年定著是好年」(反覆)
"冬至"二十四節氣之一,一般來說過了冬至,寒冬季節正式來臨。依傳統習俗,在冬至當天,中國人會團聚吃湯圓並以湯圓祭祀祖先。如果在冬至當天吃湯圓還會恭賀添歲之禧。
目前市售湯圓種類繁多,在可口美味的內餡提味下,大口大口的吃下實在甜美,但由於湯圓多以糯米製成,不易消化,如果不加以控制飲食的話,對腸胃不免是種負擔。近年民眾強調健康,除了以往傳統的紅白湯圓、花生芝麻湯圓之外,市面湯圓也開始販售養生湯圓,讓人吃得營養又健康。冬至冷風吹來,來一碗熱呼呼的湯品吧!
【湯圓大不同】
酒釀湯圓
酒釀湯圓中滲透出的酒釀香與湯圓嚼勁,足有飽實滑嫩之感。酒釀亦有補氣的功用,在冷冬之時,對於手腳冰冷的婦女,也有不小的幫助。
客家鹹湯圓
用紅蔥頭與香菇提味的客家鹹湯圓,湯頭甘甜美味,在傳統的紅白小湯圓等甜湯中,鹹湯圓的風味更顯它的特色,配上當令蔬菜,不僅剔除口中油膩之感,也讓人在享用美食之中,多了份健康。
花生、芝麻湯圓
傳統的花生芝麻湯圓是小朋友的最愛,裡頭包入甜甜的內餡,配上軟滑順口的外皮,是一般市面上最方便購買且受歡迎口味。
紅白小湯圓
除了花生芝麻湯圓外,無論是煮鹹或煮甜,紅白小湯圓是一般家裡最常食用的湯圓甜品,本身無味的湯圓,配上甜甜的湯水中和口味,吃在嘴裡單純無複雜,如果再加入紅豆,又別有一番風味。
冬至和元宵節都是吃湯圓嗎?
~冬至~
十二月二十二日的冬至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重要的節氣,在此歲末感恩的時節,搓湯圓代表閤家團圓,不管家族狀況如何,家家戶戶都要應景。
圓圓的湯圓象徵著團圓、圓滿,中國人最愛這種吉祥的象徵,因此只要是有喜事的場合,例如嫁女兒、娶媳婦,母豬分娩,或是重要的年節都少不了湯圓。吃圓仔!似乎是喜事的代名詞。
從前沒有研磨機,大家都到有石磨的族人家中磨米漿,力氣大的掌磨,小孩子則舀米水入石磨的洞裡,石磨一圈圈的順時鐘轉,米漿似一條泉水,流到麵粉袋做成的粿袋裡,粿袋滿了用麻繩綁緊,放在長條椅子的中間,上面架著兩根扁擔,再用麻繩緊緊的綑在長椅條上,擠出袋內的水分成為粿粹。
粿粹先拿兩小塊煮熟,加入粿粹內增加搓揉的黏性,此時全家大小圍在「簳仔」四周,享受闔家搓湯圓的溫馨,搓好的湯圓擺在窗戶邊,讓寒風自然陰乾,通常都在十二月二十一日的晚上搓湯圓,搓好的湯圓不能煮甜的,只能煮鹹的當點心吃。甜湯圓要冬至一早煮,接著馬上拜神明及轄區內各地的土地公婆、祭祖先,拜完後,拿幾顆湯圓粘在門上敬神明,等湯圓乾了再由小孩子拿下用火烤來吃。牛也要吃湯圓喔!爸爸會將湯圓塞在地瓜裡給牛吃進去。
通常冬至稱為亞年,亦即吃過冬至圓,年紀就要多一歲,鄉人也常催單身漢說:「冬至圓吃過就幾歲了?為什麼還不找個對象呢?」所以沒有成家立業的成年人,最怕過冬至了,因為難免被長輩碎碎唸!然而最可憐的是無家可歸的流浪漢「無某無灶」孤家寡人,想著家家戶戶團圓補冬、吃湯圓,心中不由得一陣悽涼與心酸。
冬至還有一句頗為靈驗的俗語:「冬至在月頭,要冷在年底,冬至在月中,無雪也無霜,冬至在月底要冷正二月。」商家常根據冬至在農曆十一月的日子來作為進貨的根據,今年的冬至在十一月八日屬於月頭,是否今年的年底會很冷,讓我們拭目以待吧!
除了冬至吃湯圓,還有很多吉祥的場合,都是以搓湯圓作為慶祝的主角,兒女嫁娶,拿喜帖給親友時總叮嚀著:「不要忘了來吃圓仔喔!」新居誌慶、商家開市、舉凡跟「喜」字沾上邊的,都少不了那一鍋紅白相間,甜鹹皆宜的湯圓。
而鄉下人最有人情味的吃湯圓習俗,要算母豬分娩。母豬生一窩小豬,農家又多一個財源。飼主感謝它的貢獻,是來自土地公的保佑,所以母豬生產要搓湯圓。祖母感謝土地公婆的方法尤其貼切,除了年節的湯圓,冬至之後,就到市區的布莊剪上好的綢緞,自己設計、車縫,為土地公婆製作特殊的新衣,在除夕前為祂們穿上。
吃鹹湯圓時要加茼蒿菜才夠味,據說有一位勤儉的莊家漢,摘回滿滿一籃的茼蒿回來交給在廚房忙碌的糟糠之妻,誰知一上桌,發現菜都完全縮水,不明就裡的粗漢,握起拳頭,向著妻子興師問罪。「菜是不是妳偷吃了!為什麼只有這一點點?」所以,茼蒿菜,也被稱為「打某菜」。
搓湯圓的習俗,近年逐漸為冷凍湯圓所代替,早期的石磨,被扔在角落佈滿蜘蛛網,幸好被園藝家發現它是花園流水造景最佳素材,到處搜購,才又讓石磨再現風光。然而石磨已不再具功能,就好像新速食代隨時可以吃到的湯圓,只聊備一格,其中的意趣很少人能深入去探究,更無從體會在一盞昏黃的燈光下,門扉緊閉,寒風呼呼作響,全家圍坐「竹簳」旁,搓揉粿粹,一粒粒圓潤的湯圓滾落下來,好多好多小湯圓,剛好舖滿整個「竹簳」,就好像是散居各地的親人,在逢年過節或喜事的日子回家團聚一樣。
~元宵節~
湯圓的外形圓滾飽滿,象徵團圓、幸福,我們的祖先相信元宵節吃了這樣的應景食物,也能為家庭帶來和睦與平安。北方人習慣用搖篩的方式製成圓子,稱為元宵,和南方人用手搓揉出的湯圓其實是同樣的東西。
吃湯圓的習俗可以追溯到宋代。在宋代之前,人們在元宵節或是吃豆粥,或是吃特製的麵點,並不一定。到了宋代,開始出現煮食包有糖餡的糯米丸子,叫做「圓子」的食物的記載。這「圓子」就是今日的湯圓。算一算,這項習俗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呢!
冬至"二十四節氣之一,一般來說過了冬至,寒冬季節正式來臨。依傳統習俗,在冬至當天,中國人會團聚吃湯圓並以湯圓祭祀祖先。如果在冬至當天吃湯圓還會恭賀添歲之禧。
元宵節吃湯圓最早見於宋朝周必大的《平園續稿》中提到“元宵煮食浮圓子”,宋時的浮圓子亦名湯圓。粉製的圓子煮熟即上浮,故稱為浮圓子;因為在元宵節吃湯圓,所以又把湯圓稱為元宵。元宵節吃湯圓,意在祝福一家團圓、和睦相處。
以上資料來源雅虎奇摩知識網
留言列表